礦山變成“花果山”
明媚陽光下,依山就勢打造的小型瀑布水汽氤氳,一側的山坡上,是5萬平方米的“花海”。這不是農業觀光園,而是河北唐山三友集團礦山公司修復自有礦山建成的生態文旅公園。
三友礦山公司是一家礦山企業,采礦多年不僅造成山體和地表植被損毀,加工運輸等環節產生的揚塵也污染空氣,對礦區周邊群眾生活造成很大影響。2005年起,該公司克服露天石灰石礦山高陡邊坡、保水性差等困難,對礦山邊坡、廠區進行修復綠化。
“我們把綠色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,投資1.2億元對生產設備進行除塵升級改造,實現全流程無塵化生產。同時把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項目列入中長期發展規劃,探索出‘邊開采、邊治理、邊恢復’的生態修復治理模式。”公司總工程師賈軍章說。
礦區半山腰一處展板,幾張修復前的照片觸目驚心,曾經一片荒蕪的礦山經過生態治理后,蛻變成了“花果山”。“礦山南坡很陡峭,常規修復方法效果一般,見效也慢。我們采用了掛網噴播模式,雖然修復成本高、需要定期養護,但兩三年就能實現綠化全覆蓋。”賈軍章介紹,近年來,三友礦山公司累計投入2.4億元治理礦區地質環境,現已完成治理3792畝。根據相關標準測算,公司綜合治理面積年均碳匯量達3800余噸,以20年計入期估算,碳匯量約8萬噸,相當于約3萬多輛轎車的年碳排放量。
生態效益也催生了經濟效益,公司在昔日的“208作業平臺”建成果蔬園90余畝,種植多種蔬菜和14種果樹,每年果蔬產量可超5萬斤,還在林下養殖家禽。“收獲的水果、蔬菜、肉、蛋都送到公司食堂供職工食用。開采礦石有效益,修復生態也有效益。”賈軍章說。
三友礦山公司所在的唐山市古冶區因礦業而興,是一座有著130余年礦業開采史的老工礦區,除了煤礦,2010年前當地北部山區還有69家露天采石場。“古冶區歷史上長期的采礦活動形成了大量裸露山體和廢棄土地,‘白茬山’總面積約7平方千米,植被遭破壞,水土易流失,揚塵天氣多,生態環境歷史欠賬較多,修復治理任務相當艱巨。”唐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古冶區分局副局長姚瑞士介紹。
古冶區統籌考慮廢棄礦山治理工程資金需求大、技術難度高等因素,采用政府主導、市場化運作方式推進生態修復。“我們以招投標的形式引進有資質的第三方專業隊伍,對全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打包進行專業化治理,目前已治理完成26處,治理面積2100畝。在治理中,我們堅持因地制宜、一廠一策,生態修復與復墾復綠有機結合,最大限度挖掘治理區土地價值,能夠復墾的盡量復墾,以獲取指標收益、增加附近村民收入,實現了‘禿山’變‘綠山’,‘窮山’變‘金山’。”姚瑞士說。
“近年來,我們堅決扛起生態修復治理的歷史責任,北部山區7平方千米的‘白茬山’已完成生態修復治理5.86平方千米,剩余部分將在‘十四五’期間完成生態修復治理,還古冶人民滿目青山。”唐山市古冶區委書記陳延杰表示。(經濟日報)